我認為接下來這半年,是美中關係的重大觀察階段。
首先要觀察的是,雙方的新任派駐大使。
川普在2020大選前夕換掉美國駐中國大使Terry Branstad,陣前換將是一個很不尋常的舉動,尤其是Branstad做了四年。而這個懸缺,目前預計是由國務院資深外交官Nicholas Burns接任。
在中國的部分,崔天凱從2013年起做了八年,已於今年上個月卸任,預計接任的同樣是職業外交官出身的秦剛。
換言之,美中兩國都換掉了做了四年跟八年的大使,接下來由新人上任。
這兩位新人,有個共同特色,就是皆為職業外交官出身。
秦剛很年輕,才55歲。坦白說,中共外交體系願意給年輕人機會,這點也值得肯定。崔天凱當年派駐美國大使為61歲。
值得注意的是,秦剛是禮賓司長出身。搞protocol出身的人,身段必定柔軟,外交禮儀做到全套。
這樣特質的外交官,會繼續 #戰狼外交 路線嗎?
我覺得不會。
其實崔天凱也並非戰狼外交特質的人。中共的戰狼外交,有名的就是趙立堅、耿爽及劉曉明等人。川普時期,龐畢歐對中國數度嚴詞批評,崔天凱在推特等公開社群媒體展現的,幾乎都是身段柔軟的態度。
而Burns也很特殊,他在柯林頓時期擔任過國務院發言人及駐希臘大使,在小布希時期擔任過駐北約大使。Burns的任命,代表拜登將把美中關係拉回職業外交官體系來處理,不會再像川普/龐畢歐時期那樣大鳴大放。
Burns的北約經歷,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警訊。
為何?因為北約NATO最有名的精神就是北約憲章第五條關於集體防禦的條文:
The Parties agree that an armed attack against one or more of them in Europe or North America shall be considered an attack against them all.
簡單說,你攻擊其中一個會員國,將被視為對全體會員國的攻擊。
拜登任命Burns來處理對中國議題,咸認是看重他在北約的經驗,以及與美國大西洋盟友的關係。
對中國而言,未來的美中關係處理,某程度上將必須在多邊架構下來處理。
另外,值得分享的是,華爾街日報在6/29有篇關於戰狼外交的有趣文章,標題是「中國想停歇戰狼外交,但國族主義不准」
China’s Effort to Tame ‘Wolf Warrior’ Diplomats Is Stymied by Nationalism
次標很有趣,它寫著:
「在百年黨慶前夕,中共試圖處理它在國內備受愛戴但同時在國外卻聲名狼藉的臭名。」
Nearing its 100th birthday, the Communist Party struggles to manage a contrast between its popularity at home and its stained reputation abroad.
我認為,中共某程度上已經注意到戰狼外交已經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形成負債 (liability),只是覆水難收,國族主義引燃的小粉紅恐怕不容許中國外交官在國際低聲下氣。習近平的百年黨慶演說,某程度上也是在安撫這些國族主義份子的不安。
小結一下,美中關係再來進行結構性盤整,雙方交由職業外交官體系來交手,多邊主義將扮演一定角色。
台灣社會看待對美關係,已不能再像川普時期那樣,動輒以放大特定人物的大內宣形式來看待。